东平县巾帼编织协会助贫困妇女圆脱贫致富梦
东平县是全省20个重点贫困县之一,境内的东平湖是山东第二大淡水湖,是全省水库移民人口最多的县。同时因为没有土地耕种,当地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村中留有大批妇女因照顾孩子和老人,抽不出太多的时间从事正式工作,她们缺乏收入来源,生活开支捉襟见肘。如何让这部分妇女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加收入,早日摆脱贫困生活,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难题。
培育“巾帼巧手” 激发创业活力
为破解库区发展落后和当地群众贫困问题,近年来,东平县妇联深入实施“巾帼脱贫行动”,制定精准扶贫战略,针对农村留守妇女多的现实问题,县妇联与老湖镇党委政府率先探索实施“巾帼巧手”人才培育工程,通过扶持手工编织项目,让贫困妇女在“家门口”创业,许多平时闲散在家的妇女通过做手工活摆脱贫困。今年3月份,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县妇联、县扶贫办负责同志及第三批省派驻老湖镇第一书记、老湖镇妇联一行赴菏泽市单县参观学习,随后,又赴济南结缘金梦(中国结)商贸有限公司进一步考察学习,经过洽谈论证,决定引进该项目。
在运作实施手工编织项目过程中,县妇联始终将培育“巾帼巧手”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通过“走出去学”和“请进来教”,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巾帼巧手”培训。积极选派7名巧手带头人赴济南合作企业培训学习编织技术,先后举办2期全县“精准扶贫・巾帼巧手”培训班,邀请济南合作企业负责人和编织专家前来授课,共举办大小培训班30余次,培训“巾帼巧手”500余人次。形成了巾帼编织协会有领头人、乡镇有带头人、村村有能手的巾帼编织创业人才队伍。
拓展项目业务打响编织品牌
在省派驻老湖镇第一书记的帮扶支持下,东平县巾帼编织以县级代理的名义加盟济南结缘金梦(中国结)商贸有限公司。4月份,协会成立,共吸纳来自全县14个乡镇街道的72名“巾帼巧手”加为会员,在老湖镇滨湖社区和凤凰家园社区分别设立了巾帼巧手工作室兼手工编织培训基地,沿湖乡镇斑鸠店镇、旧县乡、商老庄乡等乡镇也设立了编织点。目前,“中国结”、手链、柳编等手工编织项目已经在全县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在编织中国结的同时,县巾帼编织协会还联系泰安市一家大型绳制品企业,引进手链和脚垫编织项目,这两种产品简单易学,经过短期培训即掌握了编织要领。截至目前,已组织编织中国结12000套,编织手链8000余条,编织脚垫3000余张。在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协会会员还自主编织了“巾帼心向党・喜迎十九大”新产品“党旗”,将传统审美元素、节日喜庆氛围与党建宣传功能融为一体,深受市场欢迎。除加工订单、厂家回收外,他们还积极探索加工成品进行实体店或网上销售。
“中国结”编织项目采取来料加工、销售订单的经营模式,对加工者按件计酬,从业门槛低,工作时间灵活,十分适合农村闲散妇女,为广大妇女找到了脱贫致富的新路径。据统计,目前东平县仅老湖镇就有相对固定的手工编织人员120余人,按照正常情况计算,编织中国结可实现月收入700元左右,编织手链和脚垫可实现月收入1000余元。
小小“中国结”助圆脱贫梦想
手工编织项目不仅让当地留守妇女找到增收门路,还为残疾人找到了一份“工作”,让她们找到了存在的价值,树立了生活的信心。老湖镇贾村的刘振苓一大早就出了家门,逢人便说“我去镇上学习中国结编织,以后就能自己赚钱了”。据了解,刘振苓是一名残疾人,为了帮助她掌握一技之长,在驻村省派第一书记的开导下,刘振苓参加了县编织协会举办的编织技术培训班,现在一个月下来能挣一千多元,能够依靠自己的双手补贴家庭生活开支,刘振苓非常自豪,原来羞怯的脸上挂满笑容,并说今后要通过她的双手,让奶奶和父母过上幸福的生活。
“中国结”编织队伍还吸引了很多老年人加入。老湖镇前楼村赵庆银、候召娴夫妇,自从儿子成家后,老俩口生活清闲,偶然机会听说邻村刘庄有人在做手工活,不耽误照顾家,还能挣点零花钱,老两口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到编织协会,在老师手把手教导下,现在老两口一个月下来能挣千把块钱,见人就说“以后也不用要孩子们的钱了,自己就能养活自己了”。
经过半年多的探索和实践,东平县趟出了一条以县巾帼编织协会为依托,以培育“巾帼巧手人才”为抓手的巾帼创业新路子,培育出一批农村女性人才,巾帼编织协会已经成为响当当的创业品牌,梁山、单县、德州等地相继慕名来学习取经,目前东平街道、斑鸠店镇、商老庄乡、旧县乡等4个乡镇也成立了编织指导站,其他多个乡镇正在洽谈合作,县、乡、村三级手工编织服务网络初具雏形,将帮助更多妇女掌握手工编织技术,逐步带动全县手工编织产业的发展。